DSC_6532.jpg 

這天,天空起了點霧,但天光透在雲霧之間的層次,又是另一種美感。

 

DSC_6704.jpg 

 

  我們從巴生搭乘搖搖晃晃的接駁船,來到了孤懸海上的吉膽島(Pulau Ketam,又名螃蟹島)。吉膽島的華裔居民比例很高,居民大多以捕魚或雜貨業維生,在島上,看不到太多的年輕人,倒是有很多老人和小孩;這是因為許多出身於吉膽島的年輕人,都離家到大城市工作,把小孩和年邁的父母留在故鄉,有點像是當年金門人遠離原鄉出洋打拼的味道,這也許是某種華人宿命的巧合吧!

 DSC_6604.jpg 

  落番拍攝團隊從海上捕捉了吉膽島的身影,高腳屋形成的小漁村,沒有急躁行駛的車輛,只有恬靜的隨波逐流;遠遠的,我們還拍到了當地漁夫捕魚的畫面,身手老練的老漁夫,仔細收起撒下的網,檢查是否有漁獲卡在網上,小船上沒有釣竿,沒有現代化的衛星導航,老漁夫靠著一生的經驗,精準的佈下天羅地網,這樣的生活方式,也許和當年金門鄉親初來乍到南洋的謀生方式,是非常相似的;我們來到吉膽島的最大目的,其實是為了拍攝一場關於早期金門華僑從事木材運輸業的模擬劇。

  DSC_6850.jpg

  落番拍攝團隊登上攝影「船」,船隻緩緩駛進兩旁長滿紅樹林的水道,一路上樹影扶疏,是相當符合劇情需要的場景,在這裡演員們搭著小舟,模擬當年金門人初到馬來西亞時的木材運輸業;落番拍攝團隊穿越茂密的樹林,對於當初先民的開拓時的情懷更是感同身受,儘管身處美景之中,但卻無暇欣賞,為了生存,更需要專注在眼前的工作上。

 DSC_6929.jpg

  歷經海上風浪搖晃的拍攝後,落番拍攝團隊回到人們聚居的高腳屋,這裡的高腳屋是當地居民為了適應當地氣候與地形而搭建,久而久之,就成了吉膽島的知名特色;高腳屋之間搭建著木棧道,是這裡居民日常生活的必經之路,所以想當然爾,這裡沒有汽車通行的馬路,倒是多了許多的寧靜氛圍。我們穿梭在高腳屋之間,拍攝最貼近當地居民生活形態的影像,許多和我們相似的華裔臉孔,不怕生的和落番拍攝團隊攀談,好奇的小孩子在我們身邊鑽來鑽去,一點也不怕我們這些陌生的外來客,讓我們在離家好遠的地方,感受到如同家人一般的溫暖。

 DSC_6997.jpg

  落番拍攝團隊整理好所有器材,緩緩登上回到巴生的接駁船,在夕陽中揮別了可愛的吉膽島,抵達碼頭,踏上陸地的一刻,內心的感受百感交集,姑且稱這種感覺叫做「思鄉情切」好了,但是我們的旅程還沒有結束,還要更努力的向前邁進;下一站,我們抵達了巴生福建會館,至於這裡會成為拍攝點的理由是因為在海外的華人世界裡,這類的同鄉會館是非常重要的存在,要是沒有這類組織的存在,或許今日海外華人早已失去傳統的語言,甚至人數也不可能像現在這般枝葉繁茂。

 DSC_7006.jpg

  說到海外華人的勢力,大致上以語言做分野,可以分為:福建、廣東、潮州、客家、海南五支;金門隸屬福建分支之下,由於金門人初來南洋之際,由於力單勢薄,勢必結派組黨來保護自己,久了,就在各地形成「同鄉會館」的組織(其他的華人也是如此),雖然同鄉會館裡的人不一定有血緣關係,但人不親土親的地緣關係,也形成彼此之間的強大聯繫,在這裡,有比血緣更濃的感情,有比歷史更感人的故事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落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