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b9dc12d5bf09.jpg  

金浯嶼 伍德宮

    共同的信仰,是我們可以看見金僑移民、血脈相承的明顯證據。

    巴生港口金浯嶼伍德宮是金門人聚居的一個社區,以呂姓住戶較多,是一座人情味非常濃郁的村落,大家見面都以伯叔侄孫相稱,每個人從小就被教育要懂得敬老尊賢。而金浯嶼伍德宮,供奉蘇府王爺,每年聖誕千秋,善男信女都來宮求平安,全村大拜拜,金門鄉親也利用當日聚會,大夥兒就像一家人一樣。

    金浯嶼伍德宮主席呂清便一早帶領我們來到這裡拜訪當地耆老,這裡每位老爺爺都有一段辛苦的過去,令我們為之動容。令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呂金團、李忠貞兩位老伯伯,他們都在五、六歲之時因為「走日本」,跟著父親或叔叔從金門一路顛坡來到馬來西亞,這過程的艱辛,如果沒有親身經歷,確實難以體會。

98.11.22田調.jpg  

許晉福(左1)、呂清便(左2)帶領導演(左3)、編劇(右前)採訪居住在金浯嶼的金僑

        呂金團伯伯回憶道:「那時我還小,我來的時候才五歲,我的叔叔帶過來的。那時候日本的戰艦就在外面等,一排一排的,開到金門來,我們很害怕,當天晚上就逃到廈門。剛來的時候是下午差不多六、七點,那時候廈門是國民黨的,他說不可以上來,怕有漢奸。……我們後來又轉到新加坡去,申請批准後就坐輪船到馬來西亞了。那時在新加坡經過一個月,因為船上有病人,所以要全體檢查……。」雖然幾經辛苦,不過也終於來到馬來西亞,原以為一切苦難就此結束,沒想到在呂伯伯十多歲時,日軍也來到了馬來西亞,佔領了三年八個月的時間。

       但是比起顛沛流離、比起童年成長時遭遇的驚慌,呂伯伯最遺憾的莫過於和祖父從此相隔兩地。呂伯伯說:「那時我祖父沒有來,一個人在金門,直到日本投降,金門寄信過來,說我的公公死了。……小時候離開到現在都沒看到祖父,那時候五歲,祖父說:『孫啊!要乖乖耶!』,離別是非常悽慘的,不知何時才能回來。……最遺憾的是再也沒看到祖父,因為祖父最疼我,我是長孫。」

98.11.22田調2.jpg  

呂金團伯伯

        另一位伯伯李忠貞也在日軍進犯金門時逃到馬來西亞,直到今天,金門仍是他最牽掛的地方,他以很堅定的神情告訴我們,他是金門人,所以叫子孫們也都要回去金門,李伯伯說:「2007年全家人都有回去,以前在金門有兩間祖厝,後來八二三的時候都被打到不見了。……不管如何,要讓孫子知道金門是阿公的根!」

98.11.22田調3.jpg  

李忠貞伯伯

        聽完這些故事,製作小組們花了好一些時間平復心情,一個個原本在書上、傳說中的事件,這一刻卻是真實擺在眼前,我們不禁讚嘆這些耆老以及先賢們的勇氣、堅韌的生命力,更重要的是不忘本的精神,至今仍時時刻刻掛念著遠在海洋盡頭的家鄉,仍千叮萬囑子孫們不能忘記的根金門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落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